朝代:清代作者:袁枚出自:更新时间:2024-03-10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

【故事】

黄允修是个上进的青年,读书万卷,知识渊博。在那时候,并没有图书馆,所以要想读到书就得自己去买,而他只是个穷书生又没什么银子,所以常去当地藏书人家借书来读,但借书也并非易事,书一般系主人珍藏,大多不愿外借,况且有时自己也会用,也不愿借出。

所以,黄允修最大的梦想就是希望自己也有个大书房,上藏天文,下藏地理,中间藏世间历史。没银子,自然不能把爱读的书都买回来,幸好当地有个叫袁枚的学者赏识黄允修,每次都会借书给他。

一天,他又去袁枚家里,想借本《东坡七集》来研究一个宋词。袁枚是个好客之人,见黄允修谈吐不凡喜求上进,是打心眼里喜欢,刚好有人从岭南送来荔枝数颗,便邀黄允修一起品尝。

吃完荔枝,袁枚便带黄允修讲书房,并向黄允修讲宋史。黄允修打算赴京赶考,想向袁枚借些银子买书。袁枚是个小心眼之人,怕黄允修此去无回,能不能中尚未知卜,便不想借他。但交往多日,怕允修对他有成见,何况他也是方圆面里的大学者。矛盾之下,袁枚想到了一个好主意,在一番慷慨陈词的教育之后,袁枚挥笔而就了一篇关于借书有什么好处的文章,就是现在我们读到的《黄生借书说》。

袁枚在文章里大讲借书的好处,借来的书才珍贵,买回来的书不会好好读之类,还以皇宫贵族、富甲一方的仕族打了一番比方,说四库全书有几个人读,祖辈藏书子孙辈弃书的多的是,末了还献身说法,说自己小时候就常去一户姓张的人家借书,因为是借来的,所以非常珍惜,晚上都能梦到书中读的内容。还夸下海口,说如果借他的书回去读,黄生定能高中!

黄生一向崇拜袁枚,被这番言语迷惑的晕头转向。于是再不提借银子的事,借了一大撂书并带着《黄生借书说》一并回家去。经过一番苦读,次年黄允修去考试,果然中了名进士,并任邻县的知县一职。

【分析】

作者认为自己幼时借不到书而“形诸梦”是非常不幸的,而黄生能与作者“公书”是非常幸运的,所以作者要黄生“知幸与不幸”,珍惜少时光阴,专心读书。我们当代的读书条件比起黄生来又不知要幸运多少倍,我们更应“知幸与不幸”,珍惜现在这大好的学习条件和自己的青春年华,刻苦读书。如果学有不成,非他人之过,自己应该多反省,知警惕。这篇“说”就青年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化弊为利,努力为自己创造条件,发奋求学。

课文围绕中心,夹叙夹议,层次清楚地阐明事理。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出人意料,引人深思,随后围绕着这个中心,逐层展开阐述。先以帝王、富贵人家全都藏书丰富,却没有几个读书人,以及祖父辈尽心藏书而子孙辈随意毁弃书这三种常见的事实,来作初步证明;再运用类比推理,以人们对于借来的东西和属于自己的东西所采取的不同态度,来说明这个论断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作者从那常见的现象中推究出其原因──“虑人逼取”,这种外来的压力,会化为鞭策自己的动力,有力地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接着,作者又拿自己年少时借书之难、读书用心之专和做官后有了大量的书籍却不再读书等切身经历,从正反两个方面做进一步的论证。最后,在上述分析说明的基础上,紧扣“借书”一事,指出黄生有幸而遇肯“公书”的人,勉励他应该珍惜机会,勤奋学习。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的中心论点虽然是“书非借不能读”,但很明显,仅从字面上来看,这个论点带有很大的片面性。“说”本身不同于规范、正统的论说文,本文作者袁枚又是一位才子气颇重、任性适情的人。因此,我们更宜于把本文视为作者在有感而发的情况下率性而为的一篇带有游戏性质的小文,其中包含有对逝去的青年光阴的怀念、对如今自己的自嘲,而主旨则在鼓励、教育黄生,只是没有板起面孔来。

中心:作者就黄生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黄生努力为自己创造条件,发奋学习。

【分段】

本文大致可分两段。

第一部分(第一至三段):阐明“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第一段是这一部分的首领段,先说黄生借书,缘事而发引出下面议论。第二段在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后,一连用了“天子”、“富贵人家”没有几个读书者和“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这三种常见的事实,来初步证明;并以“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一句,深化了论点,扩展了论题;再以人们对于借来的东西(“强假焉”)和属于自己的东西(“吾所有”)所采取的不同态度做对比论证,证明了“天下物皆然”这个论断是有普遍意义的。作者从那常见的现象中推究出其原因——“虑人逼取”,这种外来的压力,会化为鞭策自己的动力,有力的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第三段又以自己年少时借书之难、读书用心之专和做官后有了大量的书籍却不再读书等切身经历为有力论据,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课文为了论证“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一观点,作者从三个方面作了对比。这三个方面的对比是(1)藏书(物)者和借书(物)者对书的不同态度和心理的对比;(2)“我”幼时遇张氏吝书之不幸与黄生遇“我”公书之幸的对比;(3)“我”年少时借书苦读与做官后有书不读的对比。总之,这部分围绕中心观点,有议有叙,层次清楚地阐明了事理。第二部分(第四至五段):在上述充分的基础上,紧扣“借书”一事,指出黄生有幸遇到肯“公书”的人,向黄生提出希望,读书必专,归书要速。最后一段照应开头,也是在点出写这篇“说”的目的:勉励他应该珍惜年少时光,勤奋学习。

【故事】

黄允修是个上进的青年,读书万卷,知识渊博。在那时候,并没有图书馆,所以要想读到书就得自己去买,而他只是个穷书生又没什么银子,所以常去当地藏书人家借书来读,但借书也并非易事,书一般系主人珍藏,大多不愿外借,况且有时自己也会用,也不愿借出。

所以,黄允修最大的梦想就是希望自己也有个大书房,上藏天文,下藏地理,中间藏世间历史。没银子,自然不能把爱读的书都买回来,幸好当地有个叫袁枚的学者赏识黄允修,每次都会借书给他。

一天,他又去袁枚家里,想借本《东坡七集》来研究一个宋词。袁枚是个好客之人,见黄允修谈吐不凡喜求上进,是打心眼里喜欢,刚好有人从岭南送来荔枝数颗,便邀黄允修一起品尝。

吃完荔枝,袁枚便带黄允修讲书房,并向黄允修讲宋史。黄允修打算赴京赶考,想向袁枚借些银子买书。袁枚是个小心眼之人,怕黄允修此去无回,能不能中尚未知卜,便不想借他。但交往多日,怕允修对他有成见,何况他也是方圆面里的大学者。矛盾之下,袁枚想到了一个好主意,在一番慷慨陈词的教育之后,袁枚挥笔而就了一篇关于借书有什么好处的文章,就是现在我们读到的《黄生借书说》。

袁枚在文章里大讲借书的好处,借来的书才珍贵,买回来的书不会好好读之类,还以皇宫贵族、富甲一方的仕族打了一番比方,说四库全书有几个人读,祖辈藏书子孙辈弃书的多的是,末了还献身说法,说自己小时候就常去一户姓张的人家借书,因为是借来的,所以非常珍惜,晚上都能梦到书中读的内容。还夸下海口,说如果借他的书回去读,黄生定能高中!

黄生一向崇拜袁枚,被这番言语迷惑的晕头转向。于是再不提借银子的事,借了一大撂书并带着《黄生借书说》一并回家去。经过一番苦读,次年黄允修去考试,果然中了名进士,并任邻县的知县一职。

【分析】

作者认为自己幼时借不到书而“形诸梦”是非常不幸的,而黄生能与作者“公书”是非常幸运的,所以作者要黄生“知幸与不幸”,珍惜少时光阴,专心读书。我们当代的读书条件比起黄生来又不知要幸运多少倍,我们更应“知幸与不幸”,珍惜现在这大好的学习条件和自己的青春年华,刻苦读书。如果学有不成,非他人之过,自己应该多反省,知警惕。这篇“说”就青年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化弊为利,努力为自己创造条件,发奋求学。

课文围绕中心,夹叙夹议,层次清楚地阐明事理。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出人意料,引人深思,随后围绕着这个中心,逐层展开阐述。先以帝王、富贵人家全都藏书丰富,却没有几个读书人,以及祖父辈尽心藏书而子孙辈随意毁弃书这三种常见的事实,来作初步证明;再运用类比推理,以人们对于借来的东西和属于自己的东西所采取的不同态度,来说明这个论断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作者从那常见的现象中推究出其原因──“虑人逼取”,这种外来的压力,会化为鞭策自己的动力,有力地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接着,作者又拿自己年少时借书之难、读书用心之专和做官后有了大量的书籍却不再读书等切身经历,从正反两个方面做进一步的论证。最后,在上述分析说明的基础上,紧扣“借书”一事,指出黄生有幸而遇肯“公书”的人,勉励他应该珍惜机会,勤奋学习。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的中心论点虽然是“书非借不能读”,但很明显,仅从字面上来看,这个论点带有很大的片面性。“说”本身不同于规范、正统的论说文,本文作者袁枚又是一位才子气颇重、任性适情的人。因此,我们更宜于把本文视为作者在有感而发的情况下率性而为的一篇带有游戏性质的小文,其中包含有对逝去的青年光阴的怀念、对如今自己的自嘲,而主旨则在鼓励、教育黄生,只是没有板起面孔来。

中心:作者就黄生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黄生努力为自己创造条件,发奋学习。

【分段】

本文大致可分两段。

第一部分(第一至三段):阐明“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第一段是这一部分的首领段,先说黄生借书,缘事而发引出下面议论。第二段在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后,一连用了“天子”、“富贵人家”没有几个读书者和“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这三种常见的事实,来初步证明;并以“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一句,深化了论点,扩展了论题;再以人们对于借来的东西(“强假焉”)和属于自己的东西(“吾所有”)所采取的不同态度做对比论证,证明了“天下物皆然”这个论断是有普遍意义的。作者从那常见的现象中推究出其原因——“虑人逼取”,这种外来的压力,会化为鞭策自己的动力,有力的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第三段又以自己年少时借书之难、读书用心之专和做官后有了大量的书籍却不再读书等切身经历为有力论据,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课文为了论证“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一观点,作者从三个方面作了对比。这三个方面的对比是(1)藏书(物)者和借书(物)者对书的不同态度和心理的对比;(2)“我”幼时遇张氏吝书之不幸与黄生遇“我”公书之幸的对比;(3)“我”年少时借书苦读与做官后有书不读的对比。总之,这部分围绕中心观点,有议有叙,层次清楚地阐明了事理。第二部分(第四至五段):在上述充分的基础上,紧扣“借书”一事,指出黄生有幸遇到肯“公书”的人,向黄生提出希望,读书必专,归书要速。最后一段照应开头,也是在点出写这篇“说”的目的:勉励他应该珍惜年少时光,勤奋学习。

袁枚资料

黄生借书说翻译_黄生借书说赏析_袁枚的诗词作者袁枚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 查看详情>>

袁枚古诗词作品: 《浙西三瀑布记》《黄鹤楼·万里青天月》《洲上寄南台》《重过百花洲》《留别香亭·四月珠江赋友于》《秋兰赋》《过文选楼吊昭明太子》《牡丹说》《寄怀钱玙沙方伯予告归里》《山色苍茫落照微,升沉到处有天机

黄生借书说翻译_黄生借书说赏析_袁枚的诗词的意思

文言文《与人书一》鉴赏_作者顾炎武,其内容如下:《与人书一》是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创作的一篇散文。在这封短信中,作者提出做学问只有破除自我封闭状态,走出书斋,扩大见...

查看详情>>

文言文《登台赋》鉴赏_作者曹植,其内容如下:全文首先阐述登台的原因:铜雀台建成后父亲召集文武在台前举行比武大会,命文人才子作赋以助兴。“开篇一词”广...

查看详情>>

文言文《蝉赋》创作背景_作者曹植,其内容如下:《蝉赋》是东汉文学家曹植创作的一篇赋。此赋细腻地描写了蝉的生活习性及其倍受其它天敌进攻的处境,赞颂了蝉正直清高...

查看详情>>

文言文《鹞雀赋》注释_作者曹植,其内容如下:[1]鹞:一种凶猛的鸟,样子像鹰,比鹰小,捕食小鸟,通常称"鹞鹰"、"鹞子"。[2]瘠(jí)瘦:瘦削,不肥胖。[3]轗(kǎn)轲(kē):困...

查看详情>>

文言文《登台赋》注释译文_作者曹植,其内容如下:注释①明后:明,尊敬之词。后,君也.明后指曹操。嬉游,乐游。②太府:规模宏大的宫室。③营:经营,谋划。④嵯峨(cuó&eac...

查看详情>>

文言文《蝉赋》鉴赏_作者曹植,其内容如下:《艺文类聚》卷九十七引郭璞《蝉赞》曰:“虫之精洁,可贵惟蝉。潜蜕弃秽,饮露恒鲜。万物皆化,人胡不然?”古人以为蝉...

查看详情>>

文言文《髑髅说》创作背景_作者曹植,其内容如下:《髑髅说》在曹植的诗文中是一篇非常奇特、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这篇文章借曹子(实际是曹植自指)与髑髅的对话抒...

查看详情>>

文言文《鹞雀赋》简析_作者曹植,其内容如下:鹞雀赋,三国时期曹植所作,主要描写“鹞欲取雀”,雀与之进行生死搏斗的故事。赋主要采用拟人化和象征的手法,通过...

查看详情>>

文言文《蝉赋》注释译文_作者曹植,其内容如下:注释蝉:一种昆虫,又名知了,亦作“蜘蟟”。清素:指蝉体清白。潜:藏。太阴:指地。此二句言蝉体清洁,潜藏在泥土之中...

查看详情>>

文言文《登台赋》创作背景_作者曹植,其内容如下:《登台赋》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创作的一篇散文。作者将铜雀台当作吟咏曹操功绩的对象,紧紧围绕铜雀台展开对父亲...

查看详情>>

黄生借书说翻译_黄生借书说赏析_袁枚的诗词相关诗句

  • 古诗《黄鹤楼·万里青天月 - - 袁枚 - - 《黄鹤楼·万里青天月》作者为清代诗人袁枚,古诗《黄鹤楼·万里青天月》全文如下:万里青天月,三更黄鹤楼。湘帘才手捲,汉水拍天流。山影如争渡,渔歌半入秋。深宵无铁笛
  • 古诗《洲上寄南台 - - 袁枚 - - 《洲上寄南台》作者为清代诗人袁枚,古诗《洲上寄南台》全文如下:冰断水声闻,孤舟酒不醺。风吹寒日瘦,沙截大江分。白鹭悄无语,梅花淡似君。相思心正切,一雁下南云。
  • 古诗《留别香亭·四月珠江赋友于 - - 袁枚 - - 《留别香亭·四月珠江赋友于》作者为清代诗人袁枚,古诗《留别香亭·四月珠江赋友于》全文如下:四月珠江赋友于,三秋兰桨盍归乎。埙篪远奏音才合,鸿雁分飞影又孤。水上
  • 古诗《重过百花洲 - - 袁枚 - - 《重过百花洲》作者为清代诗人袁枚,古诗《重过百花洲》全文如下:九曲亭台三面湖,南州要算小蓬壶。喜逢花柳暮春好,记得画船当日无。网罟事稀萍藻静,笙歌人散水云孤。前
  • 古诗《过文选楼吊昭明太子 - - 袁枚 - - 《过文选楼吊昭明太子》作者为清代诗人袁枚,古诗《过文选楼吊昭明太子》全文如下:萧梁宫殿久萧条,剩有书楼耸碧霄。生共河间扶大雅,死随子晋赋逍遥。人间冢嗣恩虽薄,天
  • 古诗《寄怀钱玙沙方伯予告归里 - - 袁枚 - - 《寄怀钱玙沙方伯予告归里》作者为清代诗人袁枚,古诗《寄怀钱玙沙方伯予告归里》全文如下:屏藩官职古稀年,九十慈亲圣主怜。子舍未伸乌鸟志,君恩许赋白华篇。莱衣久舞
  • 古诗《赋诗送之·日出扶桑自古夸 - - 袁枚 - - 《赋诗送之·日出扶桑自古夸》作者为清代诗人袁枚,古诗《赋诗送之·日出扶桑自古夸》全文如下:日出扶桑自古夸,羡君此去最荣华。吟来红豆新成谶,生长漓江旧有家。人号
  • 古诗《楼太守·代写吟笺代整装 - - 袁枚 - - 《楼太守·代写吟笺代整装》作者为清代诗人袁枚,古诗《楼太守·代写吟笺代整装》全文如下:代写吟笺代整装,多君处处作津梁。高霞得月方成彩,幽草无风敢自香。李翰文枯
  • 古诗《茅店·薄暮投茅店 - - 袁枚 - - 《茅店·薄暮投茅店》作者为清代诗人袁枚,古诗《茅店·薄暮投茅店》全文如下:薄暮投茅店,昏昏倦似泥。草声驴口健,帘影客头低。几仄灯依壁,风停柳卧堤。故乡何处望,斜月
  • 古诗《自杭州赴苏泊船平望晓起望雪 - - 袁枚 - - 《自杭州赴苏泊船平望晓起望雪》作者为清代诗人袁枚,古诗《自杭州赴苏泊船平望晓起望雪》全文如下:一夜白如此,小舟犹未行。野飞花不断,春在树无声。山影依天尽,沙光射
  • 古诗《雨花台·三十六重天 - - 袁枚 - - 《雨花台·三十六重天》作者为清代诗人袁枚,古诗《雨花台·三十六重天》全文如下:三十六重天,天花堕可怜。飘来石城雨,散作寿阳烟。衰草蒲团影,斜阳羯磨禅。梁皇偏有价
  • 古诗《天印庵小住 - - 袁枚 - - 《天印庵小住》作者为清代诗人袁枚,古诗《天印庵小住》全文如下:香案蓬山远,巾车冷庙留。一灯僧馆闭,双耳草虫秋。对佛言难发,撩人雨未休。窗前红湿处,万点海棠幽。
  • 古诗《哭黄仲则·叹息清才一代空 - - 袁枚 - - 《哭黄仲则·叹息清才一代空》作者为清代诗人袁枚,古诗《哭黄仲则·叹息清才一代空》全文如下:叹息清才一代空,信来江夏丧黄童。多情真个损年少,好色有谁如国风。半树
  • 古诗《煖炕·氤氲一榻置萧斋 - - 袁枚 - - 《煖炕·氤氲一榻置萧斋》作者为清代诗人袁枚,古诗《煖炕·氤氲一榻置萧斋》全文如下:氤氲一榻置萧斋,火迫酂侯笑口开。昏夜至今多热客,雨云从古属阳台。烝怜鬓雪消难
  • 古诗《煖炕·谁把春台作睡乡 - - 袁枚 - - 《煖炕·谁把春台作睡乡》作者为清代诗人袁枚,古诗《煖炕·谁把春台作睡乡》全文如下:谁把春台作睡乡,乌曹砖上不知霜。恍疑故国眠焦土,尚记新婚坐煖床。梦惹敬儿通体
  • 古诗《少司马七十·欲把忠勋写上诗 - - 袁枚 - - 《少司马七十·欲把忠勋写上诗》作者为清代诗人袁枚,古诗《少司马七十·欲把忠勋写上诗》全文如下:欲把忠勋写上诗,养臣风采略闻知。治河邵父碑长在,决狱秦台镜不疲。
  • 古诗《归鹤诗·肯把沧桑说是非 - - 袁枚 - - 《归鹤诗·肯把沧桑说是非》作者为清代诗人袁枚,古诗《归鹤诗·肯把沧桑说是非》全文如下:肯把沧桑说是非,乘风还舞钓鱼矶。云霄志在终须去,馆谷恩深敢不归。暂别梅花
  • 古诗《谢钱观察三伏日赐冬腌菜 - - 袁枚 - - 《谢钱观察三伏日赐冬腌菜》作者为清代诗人袁枚,古诗《谢钱观察三伏日赐冬腌菜》全文如下:当暑难求膳饮鲜,金盐玉豉话空传。黄芽忽嚼三冬雪,赤日全消六月天。物是过时
  • 古诗《告归里·千龄会上酒盈卮 - - 袁枚 - - 《告归里·千龄会上酒盈卮》作者为清代诗人袁枚,古诗《告归里·千龄会上酒盈卮》全文如下:千龄会上酒盈卮,八首吟成绝妙词。福寿能兼还有母,性情以外本无诗。东山丝竹
  • 古诗《赠钟山书院山长钱辛楣先生 - - 袁枚 - - 《赠钟山书院山长钱辛楣先生》作者为清代诗人袁枚,古诗《赠钟山书院山长钱辛楣先生》全文如下:不赴兰台赴石城,经师我亦得康成。卜居拟造东西屋,钟叩时闻大小鸣。沧海

袁枚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