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shān jì jiàn lái yān ,zhú zhōng kuī luò rì 。 niǎo xiàng yán shàng fēi ,yún cóng chuāng lǐ chū 。
【山中杂诗译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云烟,从竹林的缝隙里看洒落下余晖的夕阳。
鸟向上飞,云从窗里出。
鸟儿欢快地向房檐上飞去,洁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轻轻地飘了出来。
【山中杂诗注释】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kuī)落日。
山际:山边;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烟:指山里面的雾气。
竹中:竹林丛中。
窥:从缝隙中看。
鸟向檐(yán)上飞,云从窗里出。
檐:房檐。
参考资料:
1、张永健,王芝主编 .中外名诗三百首 :长江文艺出版社 ,1990.10 :14-15 .2、王运熙著 .历代诗歌浅解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年09月第1版 :55 .【山中杂诗赏析】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这首小诗经单纯白描的手法,展现出了一片山村的景象,俨然是一幅绝妙的写生画。用以形成一种特殊的环境,给人以新鲜的感觉,用的就是这种格调。
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从窗里飘出来。作者的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非常高,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
开头两句说,但见阵阵烟雾从山与山的交接处飘来,又见太阳在竹丛后渐渐落下。“来”、“落”两字写出了动态。“见”、“窥”两字用得很恰当:烟来则举目可见;日落则是透过竹子间的空隙所见,所以用“窥”字。“见”和“窥”,都说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的描绘。三、四句说,鸟儿向着屋檐上飞翔,白云从窗户里轻轻流出。这两句都使人想到山中屋宇所处地势的高峻。尤其是后一句:云本不可能生于屋内,但因屋宇处于白云缭绕之中,云气从屋后、屋侧飘过,所以看起来就像从窗中飞出。“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诗写得十分精炼。四句写出四个各自独立的画面,如同电影镜头的连接那样,合起来使人感到高而深的山中是那么清幽,甚至冷寂。烟、日、鸟、云都在动,但给人的印象却是无限的静。由这一片寂静,又使人感到诗人心中是那么清静。他没有一点儿杂念,只是静静地观赏着这一切。如果细细吟味,还可感到三、四句隐隐流露出诗人的几分新奇感。高飞的鸟与屋檐齐高,白云由窗间流出,这种景象在平地上见不到,因而使诗人感到有趣。
四句是两副对子。前两句“见”、“窥”的主体是诗人,后两句的主体则是“鸟”和“云”。前两句的节奏是二、一、二,后两旬是二、二、一。这样,全诗虽然篇幅短小,内容单纯,却因旬式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以至于不显得单调了。
此诗写作极有章法,动静结合。前两句形成大的环境氛围和背景;后两句点染出具体生动的景物,造成巨细相衬的艺术效果。同时,景物动静结合,构成山居特有的景物环境氛围。诗人又运用景中有人、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来观察写出景物,寄托自己的情志于景物环境之中,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表达了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参考资料:
1、杨明著 .汉唐文学研赏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01 :299-300 .吴均资料
吴均(469-520年),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年),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年)。吴均好学有俊才,其诗文清新,多为反映社会现实之作,深受沈约的称赞。其文工于写景,诗文自成一家,常描写山水... 查看详情>>
吴均古诗词作品: 《《赠王桂阳别诗·树响浃山来》鉴赏》《《入关·羽檄起边庭》鉴赏》《《赠王桂阳别诗·树响浃山来》创作背景》《与施从事书》《《入关·羽檄起边庭》注释译文》《咏雪·微风摇庭树》《《入关·羽檄起边庭》创作背景》《与顾章书》《赠杜容成》《山中杂诗》
吴均的诗词山中杂诗全诗翻译_山中杂诗赏析的意思
文言文《登台赋》鉴赏_作者曹植,其内容如下:全文首先阐述登台的原因:铜雀台建成后父亲召集文武在台前举行比武大会,命文人才子作赋以助兴。“开篇一词”广...
文言文《鹞雀赋》注释_作者曹植,其内容如下:[1]鹞:一种凶猛的鸟,样子像鹰,比鹰小,捕食小鸟,通常称"鹞鹰"、"鹞子"。[2]瘠(jí)瘦:瘦削,不肥胖。[3]轗(kǎn)轲(kē):困...
文言文《登台赋》注释译文_作者曹植,其内容如下:注释①明后:明,尊敬之词。后,君也.明后指曹操。嬉游,乐游。②太府:规模宏大的宫室。③营:经营,谋划。④嵯峨(cuó&eac...
文言文《蝉赋》鉴赏_作者曹植,其内容如下:《艺文类聚》卷九十七引郭璞《蝉赞》曰:“虫之精洁,可贵惟蝉。潜蜕弃秽,饮露恒鲜。万物皆化,人胡不然?”古人以为蝉...
文言文《鹞雀赋》简析_作者曹植,其内容如下:鹞雀赋,三国时期曹植所作,主要描写“鹞欲取雀”,雀与之进行生死搏斗的故事。赋主要采用拟人化和象征的手法,通过...
文言文《蝉赋》注释译文_作者曹植,其内容如下:注释蝉:一种昆虫,又名知了,亦作“蜘蟟”。清素:指蝉体清白。潜:藏。太阴:指地。此二句言蝉体清洁,潜藏在泥土之中...
吴均的诗词山中杂诗全诗翻译_山中杂诗赏析相关诗句
- 古诗《咏雪·微风摇庭树》 - - 吴均 - - 《咏雪·微风摇庭树》作者为南北朝诗人吴均,古诗《咏雪·微风摇庭树》全文如下: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白。零泪无人道,相
- 古诗《山中杂诗》 - - 吴均 - - 《山中杂诗》作者为南北朝诗人吴均,古诗《山中杂诗》全文如下: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 古诗《赠王桂阳别诗·树响浃山来》 - - 吴均 - - 《赠王桂阳别诗·树响浃山来》作者为南北朝诗人吴均,古诗《赠王桂阳别诗·树响浃山来》全文如下:树响浃山来,猿声绕岫急。旅帆风飘扬,行巾露沾湿。 深浪闇蒹葭,浓云没
- 古诗《赠杜容成》 - - 吴均 - - 《赠杜容成》作者为南北朝诗人吴均,古诗《赠杜容成》全文如下:一燕海上来,一燕高堂息。一朝相逢遇,依然旧相识。问我来何迟,山川几纡直。答言海路长,风驶飞无力。昔别缝
- 古诗《赠王桂阳》 - - 吴均 - - 《赠王桂阳》作者为南北朝诗人吴均,古诗《赠王桂阳》全文如下: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弱干可摧残,纤茎易陵忽。何当数千尺,为君覆明月。
- 古诗《酬别江主簿屯骑》 - - 吴均 - - 《酬别江主簿屯骑》作者为南北朝诗人吴均,古诗《酬别江主簿屯骑》全文如下:有客告将离,赠言重兰蕙。泛舟当泛济,结交当结桂。济水有清源,桂树多芳根。毛公与朱亥,俱在信
- 古诗《行路难·洞庭水上一株桐》 - - 吴均 - - 《行路难·洞庭水上一株桐》作者为南北朝诗人吴均,古诗《行路难·洞庭水上一株桐》全文如下:洞庭水上一株桐,经霜触浪困严风。昔时抽心耀白日,今旦卧死黄沙中。洛阳名
- 古诗《答柳恽》 - - 吴均 - - 《答柳恽》作者为南北朝诗人吴均,古诗《答柳恽》全文如下: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君去欲何之,参差间原陆。一见终无缘
- 古诗《赠周散骑兴嗣》 - - 吴均 - - 《赠周散骑兴嗣》作者为南北朝诗人吴均,古诗《赠周散骑兴嗣》全文如下:子云好饮酒,家在成都县。制赋已百篇,弹琴复千转。敬通不富豪,相如本贫贱。共作失职人,包山一相见
- 古诗《入关·羽檄起边庭》 - - 吴均 - - 《入关·羽檄起边庭》作者为南北朝诗人吴均,古诗《入关·羽檄起边庭》全文如下:羽檄起边庭,烽火乱如萤。是时张博望,夜赴交河城。马头要落日,剑尾掣流星。君恩未得报,何
- 古诗《采莲曲·锦带杂花钿》 - - 吴均 - - 《采莲曲·锦带杂花钿》作者为南北朝诗人吴均,古诗《采莲曲·锦带杂花钿》全文如下:锦带杂花钿,罗衣垂绿川。问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莲。辽西三千里,欲寄无因缘。愿君早旋
- 古诗《伤友·可怜桂树枝》 - - 吴均 - - 《伤友·可怜桂树枝》作者为南北朝诗人吴均,古诗《伤友·可怜桂树枝》全文如下:可怜桂树枝,怀芳君不知。摧折寒山里,遂死无人窥。
- 古诗《胡无人行·剑头利如芒》 - - 吴均 - - 《胡无人行·剑头利如芒》作者为南北朝诗人吴均,古诗《胡无人行·剑头利如芒》全文如下:剑头利如芒,恒持照眼光。铁骑追骁虏,金羁讨黠羌。高秋八九月,胡地早风霜。男儿
- 古诗《登二妃庙》 - - 吴均 - - 《登二妃庙》作者为南北朝诗人吴均,古诗《登二妃庙》全文如下:朝云乱人目,帝女湘川宿。折菡巫山下,采荇洞庭腹。故以轻薄好,千里命舻舳。何事非相思,江上葳蕤竹。
吴均的名句
- 吴均的诗词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全诗翻译_山中杂诗(山际 - - - 吴均 - - - 《》
- 吴均的诗词赠杜容成全诗翻译_赠杜容成赏析 - - - 吴均 - - - 《》
- 吴均的诗词答柳恽原文注释_答柳恽赏析 - - - 吴均 - - - 《》
- 吴均的诗词山中杂诗全诗翻译_山中杂诗赏析 - - - 吴均 - - - 《》
- 吴均的诗词行路难&·洞庭水上一株桐全诗翻译_行 - - - 吴均 - - - 《》
- 吴均的诗词赠王桂阳(松生数寸时)原文注释_赠王桂阳(松生 - - - 吴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