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羲和:太阳神的名字。传说中驾驭太阳之人。日母。《山海经·大荒南经》“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山海经》所载,羲和为日母并帝俊之妻,生有十个太阳挂在扶桑树上,由母亲“职出入”,安排轮流巡游天空。纤阿:神话中御月运行之女神。《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阳子骖乘,纤阿为御。司马贞索隐:服虔云:纤阿为月御。或曰美女姣好貌。嵯峨:上下颠簸奔忙也。山势高峻,也指坎坷不平,或者形容盛多。睹物:目睹事物。知命:知晓其命运。知晓天命。余:我。转欲:回转心意欲望。悲歌:悲伤地歌唱。悲哀的歌。忧戚:忧愁悲伤于。人心胸:人的心脏与胸臆。
(2)处山:处于山区。勿:不要。居峰:居处于顶峰。在行:在行路中,在行止举动中。为公:为了(去作)公差。为了公众。大:大的。有说‘太’,过于。阻锐:险阻敏锐。高而危险。遇:(会)逢遇。谗蔽:谗言蒙蔽。谗毁欺蒙。
(3)雅琴:高雅的古琴。弹奏雅乐的古琴。自:自然。疏越:疏散超越。疏通瑟底之孔﹐使声音舒缓优越。后以指悠扬隽永。雅韵:高雅的诗韵。雅乐的韵律。扬扬:激扬貌。得意貌。心情愉快貌。滑滑:清晰光滑地。相:互相。混同:混合等同。合一,统一。终始:最终开始。始终。从开始到终了。周而复始。福禄:福寿与官禄。福气与俸禄。丰:丰足。丰裕。
全诗可分外三层意思。首句是第一层,写诗人对自己命运的忧伤。开篇第一个小句,作者就以生动形象的笔触,写出了对人生短暂的感慨。羲和,是传说中日神的御者;纤阿,是传说中月神的御者。这里分别代指日、月。嵯峨,谓日月栖息的地方。“羲和纤阿去嵯峨”等于说日月穿梭、光阴荏苒。做了法曹参军之后,诗人那长期遭受压抑的心总算得到了暂时的安慰,早日建功立业、名显身贵的希望再一度在胸中升腾起来。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在受尽了权贵们的冷落、饱尝了仕途的辛酸之后,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只能哀叹自己命运的不幸。“睹物知命”四个字显得格外沉重。热望变成了冷灰,怎能不令人感慨悲歌。一个“转”字,确切地点出了由希望到理想破灭的心理变化过程。一想到人生短暂、年华难留,而功名业绩却茫然不知所在。这一层的四个分句,长短参差,语简意深,哀婉凄恻,令人感到似有不尽的哀愁与忧伤在里面。
二、三句为第二层,写诗人以位高易罹祸祸为由来淡化心志,自我宽解。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无法解决、那天的郁闷与哀伤与日俱增的情况下,诗人唯有自我安慰了。歌至此,诗人不再抒写繁杂的心事,而是将笔锋一转,笔法大变。“在行”犹言居官。“公”,公卿,指高官显位。作者以峰高险阻不可居作比,大谈其公卿显贵不可为的道理,似乎是一改初衷、甘居下位了。其实略加体味就不难看出,这乃是诗人在内心充满难言之痛而又无可奈何的情况下的自我安慰、自我排遣,所谓“言在此而意在彼”也。不是不可为,更不是不愿为,而是不得为也。在“居峰大阻锐,为公遇谗蔽”这种近乎清淡的高论之后,我们仍可以听到诗人那深沉的悲叹和无力的抗争,真正欲盖而弥彰。这二句音节响亮,语调利郎,与首句相比,看似旨趣迥然,实则一脉相承。同时,为后面的抒写作了铺垫,给人以大起大落且有过渡自然的感觉。
第三层抒写诗人向往追随隐士、取乐山林的情怀。“疏越”,疏阔畅达的意思。“韵”,当作“埙”,一种陶制的吹奏乐器,古代隐士时常以琴声适性陶情。“雅琴自疏越,雅韵能扬扬”一句,以疏阔畅达的琴声代隐士,扬扬的埙鸣比自己,意味自己也想效仿阮籍,追随隐者,取乐山林,澹泊心志,从而涤荡今胸中的烦纡。“滑滑”同“汨汨”。“滑滑相混同”化自《淮南子.原道篇》“混混汨汨,浊而徐清”一句。诗人虽有避世之念,但功名利禄之心还难以骤然割舍,因此向往在追随隐者、纵情山水之中弃绝尘念,由浊而清,最后能当真与清静无为的高士同调共歌。到了那种境界,无为而为,不有而有,自然不求福禄、福禄自丰了。“始终”二字,正见诗人向往之切。这最后二句笔调轻灵明快,飘逸洒脱,与首句形成了强烈而鲜明的对比:“雅琴”、“雅韵”、“扬扬”、“滑滑”几个词语的运用,显得诗句音韵优美,生动流畅,相形之下,更见彼时之忧戚、此处之安乐。然而,这也不是作者的初衷。言“勿为公”是为了掩盖不得不为公的失望,而想退隐山林也不过是为了逃避现实社会的重压,绝非仰慕神仙。而且,诗人也做不到这一点。他的出身、经历以及才华、个性等,决定了他不可能超脱尘世,忘却功名。这也正是他的悲剧所在。实际上,出于欲进不得、欲退不忍的困厄中的诗人,一直抑郁忧伤,终于在二十七岁那年(元嘉十年),以一个小小参军的身份抱恨早逝。自然,他既没有得到尘世的荣华,亦没有享受山林的清逸,仅仅赢得了后人一掬同情的泪水。
这首诗很有特色。诗人笔法灵洁,笔调多变,前后对比强烈,情趣各异而又首尾贯通,浑然一体,布局别具一格。造语新颖、生动、含蓄;用典巧妙,不落痕迹。读来韵味醇厚,给人以美的感受。显得言浅而意深,语近而旨远。
(2)处山:处于山区。勿:不要。居峰:居处于顶峰。在行:在行路中,在行止举动中。为公:为了(去作)公差。为了公众。大:大的。有说‘太’,过于。阻锐:险阻敏锐。高而危险。遇:(会)逢遇。谗蔽:谗言蒙蔽。谗毁欺蒙。
(3)雅琴:高雅的古琴。弹奏雅乐的古琴。自:自然。疏越:疏散超越。疏通瑟底之孔﹐使声音舒缓优越。后以指悠扬隽永。雅韵:高雅的诗韵。雅乐的韵律。扬扬:激扬貌。得意貌。心情愉快貌。滑滑:清晰光滑地。相:互相。混同:混合等同。合一,统一。终始:最终开始。始终。从开始到终了。周而复始。福禄:福寿与官禄。福气与俸禄。丰:丰足。丰裕。
全诗可分外三层意思。首句是第一层,写诗人对自己命运的忧伤。开篇第一个小句,作者就以生动形象的笔触,写出了对人生短暂的感慨。羲和,是传说中日神的御者;纤阿,是传说中月神的御者。这里分别代指日、月。嵯峨,谓日月栖息的地方。“羲和纤阿去嵯峨”等于说日月穿梭、光阴荏苒。做了法曹参军之后,诗人那长期遭受压抑的心总算得到了暂时的安慰,早日建功立业、名显身贵的希望再一度在胸中升腾起来。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在受尽了权贵们的冷落、饱尝了仕途的辛酸之后,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只能哀叹自己命运的不幸。“睹物知命”四个字显得格外沉重。热望变成了冷灰,怎能不令人感慨悲歌。一个“转”字,确切地点出了由希望到理想破灭的心理变化过程。一想到人生短暂、年华难留,而功名业绩却茫然不知所在。这一层的四个分句,长短参差,语简意深,哀婉凄恻,令人感到似有不尽的哀愁与忧伤在里面。
二、三句为第二层,写诗人以位高易罹祸祸为由来淡化心志,自我宽解。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无法解决、那天的郁闷与哀伤与日俱增的情况下,诗人唯有自我安慰了。歌至此,诗人不再抒写繁杂的心事,而是将笔锋一转,笔法大变。“在行”犹言居官。“公”,公卿,指高官显位。作者以峰高险阻不可居作比,大谈其公卿显贵不可为的道理,似乎是一改初衷、甘居下位了。其实略加体味就不难看出,这乃是诗人在内心充满难言之痛而又无可奈何的情况下的自我安慰、自我排遣,所谓“言在此而意在彼”也。不是不可为,更不是不愿为,而是不得为也。在“居峰大阻锐,为公遇谗蔽”这种近乎清淡的高论之后,我们仍可以听到诗人那深沉的悲叹和无力的抗争,真正欲盖而弥彰。这二句音节响亮,语调利郎,与首句相比,看似旨趣迥然,实则一脉相承。同时,为后面的抒写作了铺垫,给人以大起大落且有过渡自然的感觉。
第三层抒写诗人向往追随隐士、取乐山林的情怀。“疏越”,疏阔畅达的意思。“韵”,当作“埙”,一种陶制的吹奏乐器,古代隐士时常以琴声适性陶情。“雅琴自疏越,雅韵能扬扬”一句,以疏阔畅达的琴声代隐士,扬扬的埙鸣比自己,意味自己也想效仿阮籍,追随隐者,取乐山林,澹泊心志,从而涤荡今胸中的烦纡。“滑滑”同“汨汨”。“滑滑相混同”化自《淮南子.原道篇》“混混汨汨,浊而徐清”一句。诗人虽有避世之念,但功名利禄之心还难以骤然割舍,因此向往在追随隐者、纵情山水之中弃绝尘念,由浊而清,最后能当真与清静无为的高士同调共歌。到了那种境界,无为而为,不有而有,自然不求福禄、福禄自丰了。“始终”二字,正见诗人向往之切。这最后二句笔调轻灵明快,飘逸洒脱,与首句形成了强烈而鲜明的对比:“雅琴”、“雅韵”、“扬扬”、“滑滑”几个词语的运用,显得诗句音韵优美,生动流畅,相形之下,更见彼时之忧戚、此处之安乐。然而,这也不是作者的初衷。言“勿为公”是为了掩盖不得不为公的失望,而想退隐山林也不过是为了逃避现实社会的重压,绝非仰慕神仙。而且,诗人也做不到这一点。他的出身、经历以及才华、个性等,决定了他不可能超脱尘世,忘却功名。这也正是他的悲剧所在。实际上,出于欲进不得、欲退不忍的困厄中的诗人,一直抑郁忧伤,终于在二十七岁那年(元嘉十年),以一个小小参军的身份抱恨早逝。自然,他既没有得到尘世的荣华,亦没有享受山林的清逸,仅仅赢得了后人一掬同情的泪水。
这首诗很有特色。诗人笔法灵洁,笔调多变,前后对比强烈,情趣各异而又首尾贯通,浑然一体,布局别具一格。造语新颖、生动、含蓄;用典巧妙,不落痕迹。读来韵味醇厚,给人以美的感受。显得言浅而意深,语近而旨远。
作者谢惠连资料
谢惠连(407-433年),南朝宋文学家。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出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10岁能作文,深得谢灵运的赏识,灵运每见其新文,常感慨张华重生,不能易也。本州辟主簿,不就。谢惠连行止轻薄不检,原先爱幸会稽郡吏杜德灵,居... 查看详情>>
作者谢惠连古诗作品: 《《西陵遇风献康乐诗》赏析》《《泛湖归出楼中望月诗》创作背景》《《泛湖归出楼中望月诗》注释译文》《《泛湖归出楼中望月诗》鉴赏》《《泛南湖至石帆诗》创作背景》《《泛南湖至石帆诗》注释译文》《《泛南湖至石帆诗》鉴赏》《《七月七日夜咏牛女诗》创作背景》《《七月七日夜咏牛女诗》赏析》《《前缓声歌·羲和纤阿去嵯峨》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