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阳云台”自然令人想到《高唐赋》中楚王与巫山神女的梦会。见《集注》249页。
②“鸡鸣”指垓下之围时汉军所唱楚歌,让被围的楚军以为汉军已尽得楚地。“鹤唳”则指淝水之战东晋部队大败后秦,秦军在逃亡时,连风声鹤唳都以为是追兵。这里,庾信对这些典故作出带有讽刺意味的翻转:对于失败的南朝部队来说,鹤唳似乎意味着北人的到来。“秦”在庾信的作品中常用来指称西魏。见《集注》249页。
③倪璠于此句惟注“礌”字。然此句用典实出潘岳《马汧督诔》。见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9,1994页上、下)。西晋大臣马敦(?-297)曾组织将士奋勇反抗狄人的围城。潘岳在马敦诔文的序言中生动描绘了守城者的策略:他们用铁索系住梁栋从城上投下去打退敌人,随后再用铁索把栋梁拉上来重新开始下一轮攻击(“于是乎发梁栋而用之,以铁锁机关,既纵礧而又升焉”)。诔文中有一句为“梁为礧”。我怀疑本诗中的“罗”是传写错误,应作比较少见的“”。“梁犹下礌”意谓[铁索]栓系的栋梁仍然被不断投下。
④关于这句的典故,倪璠引《后汉书》杨琁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卷38,1288页):杨琁在皮囊(“排囊”)中装满石灰然后向敌兵扬洒,使敌兵暂时丧明。见《集注》249页。笔者认为“杨排”(扬、杨通用)在诗中也可能是指杨木做的盾牌。庾信精通《左传》,据《左传》记载:“[乐祁]献杨楯六十于简子”(《左传·定公六年》)。据胡三省(1230-1302)《资治通鉴》注:“牌,古谓之楯,晋、宋之间谓之彭排,南方以皮编竹为之,以捍敌,北人以木为之。《左传》乐祁以杨楯贾祸,盖北方之用木也尚矣。”《资治通鉴》(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卷222,7134页。事实上,“牌”或者“彭排”的说法一直到唐代仍在使用,“牌”或写为“排”(如《周书》卷29《刘雄传》:“雄身负排”)。
这首诗的含义可以在不同的层面上来理解。对任何一个古代读者来说,只要对古典文本传统有基本的了解,则诗的字面意义不难解读;而现代读者在注释的帮助下也能够获得基本的理解。在上文脚注里,笔者对典故略作说明,除了对第三联作出新解之外,其他部分都与前人注释基本相同。然而,在更深的层面上,这首诗是对一起发生于梁代宫廷的历史事件和文本事件的回应。如果我们不熟知庾信所“引用”与重写的特定诗歌文本,那么个中妙处也就无从领会。
诗一开始便与既有的文学传统格格不入,对典雅的宫廷风格构成一种挑战。“阳云台”早已因《高唐赋》而成为欲望场所的代称,楚王在此与巫山神女梦中相会,神女在离开之前说: “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在五世纪,“阳云台”或“阳台”随着汉鼓吹曲辞《巫山高》在南朝的复兴而变得流行。江淹(444-505)的诗句可以说最为言简意赅地概括了该意象与情思欲望之间的关系:“相思巫山渚,怅望阳云台。”但在庾信笔下,浪漫的阳云台和“被甲”出现在同一句诗之中却让人感到非夷所思、惊讶震撼,而宫廷诗歌的审美趣味是不允许惊讶震撼的。
②“鸡鸣”指垓下之围时汉军所唱楚歌,让被围的楚军以为汉军已尽得楚地。“鹤唳”则指淝水之战东晋部队大败后秦,秦军在逃亡时,连风声鹤唳都以为是追兵。这里,庾信对这些典故作出带有讽刺意味的翻转:对于失败的南朝部队来说,鹤唳似乎意味着北人的到来。“秦”在庾信的作品中常用来指称西魏。见《集注》249页。
③倪璠于此句惟注“礌”字。然此句用典实出潘岳《马汧督诔》。见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9,1994页上、下)。西晋大臣马敦(?-297)曾组织将士奋勇反抗狄人的围城。潘岳在马敦诔文的序言中生动描绘了守城者的策略:他们用铁索系住梁栋从城上投下去打退敌人,随后再用铁索把栋梁拉上来重新开始下一轮攻击(“于是乎发梁栋而用之,以铁锁机关,既纵礧而又升焉”)。诔文中有一句为“梁为礧”。我怀疑本诗中的“罗”是传写错误,应作比较少见的“”。“梁犹下礌”意谓[铁索]栓系的栋梁仍然被不断投下。
④关于这句的典故,倪璠引《后汉书》杨琁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卷38,1288页):杨琁在皮囊(“排囊”)中装满石灰然后向敌兵扬洒,使敌兵暂时丧明。见《集注》249页。笔者认为“杨排”(扬、杨通用)在诗中也可能是指杨木做的盾牌。庾信精通《左传》,据《左传》记载:“[乐祁]献杨楯六十于简子”(《左传·定公六年》)。据胡三省(1230-1302)《资治通鉴》注:“牌,古谓之楯,晋、宋之间谓之彭排,南方以皮编竹为之,以捍敌,北人以木为之。《左传》乐祁以杨楯贾祸,盖北方之用木也尚矣。”《资治通鉴》(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卷222,7134页。事实上,“牌”或者“彭排”的说法一直到唐代仍在使用,“牌”或写为“排”(如《周书》卷29《刘雄传》:“雄身负排”)。
这首诗的含义可以在不同的层面上来理解。对任何一个古代读者来说,只要对古典文本传统有基本的了解,则诗的字面意义不难解读;而现代读者在注释的帮助下也能够获得基本的理解。在上文脚注里,笔者对典故略作说明,除了对第三联作出新解之外,其他部分都与前人注释基本相同。然而,在更深的层面上,这首诗是对一起发生于梁代宫廷的历史事件和文本事件的回应。如果我们不熟知庾信所“引用”与重写的特定诗歌文本,那么个中妙处也就无从领会。
诗一开始便与既有的文学传统格格不入,对典雅的宫廷风格构成一种挑战。“阳云台”早已因《高唐赋》而成为欲望场所的代称,楚王在此与巫山神女梦中相会,神女在离开之前说: “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在五世纪,“阳云台”或“阳台”随着汉鼓吹曲辞《巫山高》在南朝的复兴而变得流行。江淹(444-505)的诗句可以说最为言简意赅地概括了该意象与情思欲望之间的关系:“相思巫山渚,怅望阳云台。”但在庾信笔下,浪漫的阳云台和“被甲”出现在同一句诗之中却让人感到非夷所思、惊讶震撼,而宫廷诗歌的审美趣味是不允许惊讶震撼的。
作者庾信资料
庾信(513年-581年),字子山,小字兰成。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南北朝时期文学家、诗人。其家七世举秀才、五代有文集,他的父亲庾肩吾为南梁中书令,亦是著名文学家。庾信是由南入北的最著名的诗人,他饱尝分裂时代特有的人生... 查看详情>>
作者庾信古诗作品: 《庾信的诗词重别周尚书(阳关万里道)全诗翻译_重别周尚书(阳关万里道)赏析》《《昭君辞应诏》鉴赏》《《晚秋诗》创作背景》《《晚秋诗》赏析》《《出自蓟北门行·蓟门还北望》创作背景》《《出自蓟北门行·蓟门还北望》注释译文》《《出自蓟北门行·蓟门还北望》赏析》《《拟咏怀诗·无闷无不闷》赏析》《《燕歌行·代北云气昼昏昏》注释译文》《《燕歌行·代北云气昼昏昏》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