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萧萧:风声。
健儿:指官兵。
空城:指人民因躲避官府征税,整个城市显得空荡荡的。
呜呜:号角发出的声音。
征马草:征收军用马草的赋税。
野老:乡野老农。
里胥(xū):里正,乡官。
扬扬:得意的样子。
盘飧(sūn):盘中的食物,指饭食。
阑牢:关拦牲畜家禽的地方。阑,同“栏”。
豚(tún):这里泛指猪。
输官:缴纳给官府。
不足:不满足。
挥金:挥霍金钱。
倡楼:妓馆。倡,同“娼”。
白话译文
寒风呼啸战马不住嘶鸣,十万大军来到没有人烟的城中。
号角声呜呜响满街,县官张灯将马草收征。
台阶前抓来七十岁的老汉,交不出马草在受鞭刑。
里胥大呼小叫走出官署,来到田家天还未明。
蛮横叫骂要酒饭,抓走鸡狗圈栏里空。
满载而归还嫌不足,怀揣金钱睡在娼楼之中。
该诗共十二句,可以分为三个叙述层次。
前四句为第一层,先简要介绍十万大军云集边城的情景,点明官吏这次横乱暴敛的借口。作者用“阴风萧萧”“角声呜呜”以及战马的嘶鸣来具体烘托和渲染大军来空城的威势,同时也暗示出这一情况给平民百姓心头投下的一片浓重的阴影。“县官张灯征马草”便无疑地预示着一次横征暴敛的开始。
第五、六句为地第二层,作者选择了“阶前野老”因交不出粮草而惨遭毒打的典型事件来突出表现封建打府对百姓的残害。七十多岁的老人尚且被皮鞭抽打得遍体鳞伤,体无完肤,那就更不必说贫苦百姓中的青壮年的遭遇了。这样写由“阶前野老”的个人遭遇映照出下层人民的普遍命运,具有窥一斑而知全豹、通过个性体现共性的典型意义。
第七至十二句为第三层,以里胥为代表, 具体揭露封建官吏如何欺压盘剥百姓,又如何肆患挥霍百姓的钱财去过花天酒地的荒淫生活。“里胥”仅仅是官罟中的差役,便能如此横行乡里,恣意妄为,那就更不须说比他官位高的人是如何欺压百姓的了。这样写同样具有以个别反映一般的典型意义。“横行叫骂呼盘飧,阑牢四顾搜鸡豚”这两句意在具体而生动地描述差役们如何吆三喝四,既强迫百姓设宴款待他们,又四处搜刮鸡猪等等百姓财物。这种富于形象性的细致描写,就使读者对封建官吏如何搜刮民脂比膏、如何鱼肉百姓留下了深刻的感性印象。在诗的末尾两句中,作者意犹未尽地追踪揭露差役们拿着横征暴敛得来的不义之财去寻花问柳,肆意挥霍。这就更能激起人们的愤慨,使全诗对封建官吏极端残暴窟败的揭露更趋深刻、更加鲜明。至此,作者痛切地传达出他对穷苦百姓的深挚同情,用犀利的笔锋展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这种主旨使全诗具备了深刻的认识价值。
综观全诗,作者在艺术表现方式上体现出两个明显的特点。其一,作者善于选择富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和事件加以表现,借以强调封建官吏残害百姓的现象具有普遍性。这一着眼点加强了全诗揭露的深刻性和抨击的尖锐性, 显示了作者对生活的洞察力和艺术表现力。其二,作者采用转韵的手法使全诗在形式上更加通俗晓畅,易读易懂。这种灵活而富于变化的押韵方式使作者得以更为自如地选择表现内容,也得以更加自然地将内容推向情感高潮。可以说,语言的通俗晓畅与用韵的灵活多变加强了全诗揭露和抨击黑暗现实的力度,从而求得了诗歌内容与形式的有机融合。
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萧萧:风声。
健儿:指官兵。
空城:指人民因躲避官府征税,整个城市显得空荡荡的。
呜呜:号角发出的声音。
征马草:征收军用马草的赋税。
野老:乡野老农。
里胥(xū):里正,乡官。
扬扬:得意的样子。
盘飧(sūn):盘中的食物,指饭食。
阑牢:关拦牲畜家禽的地方。阑,同“栏”。
豚(tún):这里泛指猪。
输官:缴纳给官府。
不足:不满足。
挥金:挥霍金钱。
倡楼:妓馆。倡,同“娼”。
白话译文
寒风呼啸战马不住嘶鸣,十万大军来到没有人烟的城中。
号角声呜呜响满街,县官张灯将马草收征。
台阶前抓来七十岁的老汉,交不出马草在受鞭刑。
里胥大呼小叫走出官署,来到田家天还未明。
蛮横叫骂要酒饭,抓走鸡狗圈栏里空。
满载而归还嫌不足,怀揣金钱睡在娼楼之中。
该诗共十二句,可以分为三个叙述层次。
前四句为第一层,先简要介绍十万大军云集边城的情景,点明官吏这次横乱暴敛的借口。作者用“阴风萧萧”“角声呜呜”以及战马的嘶鸣来具体烘托和渲染大军来空城的威势,同时也暗示出这一情况给平民百姓心头投下的一片浓重的阴影。“县官张灯征马草”便无疑地预示着一次横征暴敛的开始。
第五、六句为地第二层,作者选择了“阶前野老”因交不出粮草而惨遭毒打的典型事件来突出表现封建打府对百姓的残害。七十多岁的老人尚且被皮鞭抽打得遍体鳞伤,体无完肤,那就更不必说贫苦百姓中的青壮年的遭遇了。这样写由“阶前野老”的个人遭遇映照出下层人民的普遍命运,具有窥一斑而知全豹、通过个性体现共性的典型意义。
第七至十二句为第三层,以里胥为代表, 具体揭露封建官吏如何欺压盘剥百姓,又如何肆患挥霍百姓的钱财去过花天酒地的荒淫生活。“里胥”仅仅是官罟中的差役,便能如此横行乡里,恣意妄为,那就更不须说比他官位高的人是如何欺压百姓的了。这样写同样具有以个别反映一般的典型意义。“横行叫骂呼盘飧,阑牢四顾搜鸡豚”这两句意在具体而生动地描述差役们如何吆三喝四,既强迫百姓设宴款待他们,又四处搜刮鸡猪等等百姓财物。这种富于形象性的细致描写,就使读者对封建官吏如何搜刮民脂比膏、如何鱼肉百姓留下了深刻的感性印象。在诗的末尾两句中,作者意犹未尽地追踪揭露差役们拿着横征暴敛得来的不义之财去寻花问柳,肆意挥霍。这就更能激起人们的愤慨,使全诗对封建官吏极端残暴窟败的揭露更趋深刻、更加鲜明。至此,作者痛切地传达出他对穷苦百姓的深挚同情,用犀利的笔锋展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这种主旨使全诗具备了深刻的认识价值。
综观全诗,作者在艺术表现方式上体现出两个明显的特点。其一,作者善于选择富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和事件加以表现,借以强调封建官吏残害百姓的现象具有普遍性。这一着眼点加强了全诗揭露的深刻性和抨击的尖锐性, 显示了作者对生活的洞察力和艺术表现力。其二,作者采用转韵的手法使全诗在形式上更加通俗晓畅,易读易懂。这种灵活而富于变化的押韵方式使作者得以更为自如地选择表现内容,也得以更加自然地将内容推向情感高潮。可以说,语言的通俗晓畅与用韵的灵活多变加强了全诗揭露和抨击黑暗现实的力度,从而求得了诗歌内容与形式的有机融合。
作者朱彝尊资料
朱彝尊(1629年10月7日-1709年11月14日),清代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醧舫,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 查看详情>>
作者朱彝尊古诗作品: 《《看竹图》记》《《高阳台·桥影流虹》注释译文》《《高阳台·桥影流虹》创作背景》《《《看竹图》记》赏析》《《《看竹图》记》注释译文》《朱彝尊的诗词霜天晓角 middot;晚次东阿全诗翻译_霜天晓角 middot;晚次东阿赏析》《朱彝尊的诗词云中至日全诗翻译_云中至日赏析》《朱彝尊的诗词来青轩全诗翻译_来青轩赏析》《朱彝尊的诗词来青轩(天书稠叠此山亭)全诗翻译_来青轩(天书稠叠此山亭)赏析》《朱彝尊的诗词金缕曲&·初夏全诗翻译_金缕曲&·初夏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