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名震当世的诗人,相遇在春日江行途中;在短暂的畅谈之后,又扬帆揖别、各奔西东——这就是公元514年(天监十三年)春,何逊、刘孝绰“握手岐路”、赋诗赠答的动人一幕。
虽说是匆匆相聚、各奔前路,两人的心境却颇不相同:刘孝绰于上一年由荆州返京,因事免官;而今又得远赴郢州(治所在今武汉),任安成王萧秀记室。在拜别友人之际,难免有一种“游子倦飘蓬,瞻途杳未穷”(《答何记室》)的苍凉之感。
何逊则恰恰相反:自公元510年(天监九年)得罪梁武帝,外放江州任建安王萧伟记室,已近五年。此时却是快浪轻帆、“南还”京都,心境之愉悦自不待说。故此诗虽为别友之作,开笔却一无哀慨伤怀之语:“一官从府役,五稔去京华”——在兴奋之中,就是忆及坎坷的往事,也是愉快的。这五年的府役生涯,曾带给他多少“笼禽恨局促”的苦闷。在一个个落霞低沉的黄昏,他曾多么久久地徘徊于浔阳江岸,发出过“无由下征帆,独与暮潮归”的兴叹;每逢有人返京,他就禁不住思情激荡,以至吟出“安得生羽毛,从君入宛许”的企羡奇句。而今,五年的幻思终于变为现实:一叶飞驶的船帆,载着他追过湍急的春流;举目远眺,朝夕思念的家园,似亦隐隐可“望”。读者从“遽逐春流返,归帆得望家”的舒快节奏中感受到的,正是诗人那一颗无法按抑的、喜悦之心的跳荡。
而况江上的景色又如此美好:清澄澄的江水,不着一点风色,静静地淌向碧莹莹的远天。朝日喷薄,刚才还映得江花如火;转眼间已跃上高天,徐徐聚敛起缤纷的霞彩。当诗人的目光,从辽远、绚烂的江天转向近岸,扑入眼帘的,又别是一种生机蓬勃的景象:遍岸的野荠,竟毫不畏怯早春的寒意,纷纷绽生出嫩绿的新叶;村头的老梅,在料峭的风中迎来了春日,便又欣慰地向大地,飘坠一片红丽的“落花”——这是生命之欢快呼吸,还是春天之嫣然微笑?再俯看水中,正有欢乐的鱼群逆流而进,它们也急着返回上游的故居?水面的浮木(楂)上,忽然有鸟儿飞来停息,这可爱的鸟儿,是否也厌倦了孤单的远行?清人王夫之指出:“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天末静波浪”六句,展示烟霞、岸荠、落花、游鱼之美,固然清丽、灵动,显示了何逊写景善为巧似之言的妙处。但它又不尽是景语:在清莹莹、红火火的波光霞彩映照之中,读者分明还“看”到了一位独伫船头、衣衫飘飘的诗人身影——他那仰观俯览、微笑不语的欣喜之情,似乎正伴着“岸荠”延伸,随同落花纷扬,而与“游鱼”、“独鸟”一起浮漾:这大概正是“景”中蕴“情”的好处吧!
江景之美好,给归途中的诗人带来了如许清新的快意。但诗人此刻最向往的,毕竟还是即将抵达的京都故园。何逊在建康的寓居之地,大约是在城西,故诗中借汉代的“平陵”(昭帝之陵,在咸阳西北)为喻;诗人家居期间,栽植过菜蔬瓜果,正与汉初邵平种瓜“青门”(长安东门)的隐居生活相似——那故园的柏影,栽瓜浇灌的晨光暮霭,还有连墙接垣背对的曲曲田径,长长村墟紧挨的狭窄街巷:这就是诗人梦魂牵萦的家园风光。此刻,它们竟全都历历如画地浮现在了诗人眼前,显得非常亲切。恍惚之际,这归途中的涛声、帆影,也全幻作了家园的墟烟、犬吠;而诗人也似已置身在和蔼的村邻父老之间,正兴致浓浓地扳谈着“谷稼”的长势、“桑麻”的采绩。读者当然明白:这一切都不过是诗人归途中企领悬想的“虚境”。唯其如此,才更动人地表现出,此刻诗人已怎样沉浸在“寝兴从闲逸,视听绝喧哗”的如梦如幻的美好展望之中。明人胡应麟称,何逊“摅写情素,冲淡处往往颜、谢遗韵”(《诗薮》)。其实,何逊之“冲淡”有时更接近于陶渊明。上述八句对家园生活的怀想,正隐隐有陶渊明《归园田居》诗的韵致。
当诗人为归家在即情意激荡之际,友人却正满怀去京远宦的愁思。在此分手的时刻,该怎样宽慰这位友人呢?读过何逊“以我辞乡泪,沾君相送衣”的人们,会猜想诗人之落笔,定将异常凄切的吧。谁知此诗之转入叙别,竟充满了戏谑、诙谐之趣。从何逊另一首《嘲刘郎》可知,刘孝绰不仅家境阔绰,而且颇好“玉钏”、“姹女”之乐。那么,他前一段的免官家居,正是提供了“夫君日高兴,为乐坐骄奢”的机会。室中时有倾国倾城的美人坠佩,门外更多达官显宦的车辙相接——在“五稔去京华”的诗人看来,孝绰“入塞”后这种云蒸雨注式的享乐生活,过得已够长久的了;正可找一点外差,去透透新鲜空气。所以此次离京,只不过暂时外出趟一点“泥沙”,不须在“临川”握别之际,怏怏咨嗟。
对友人的宽慰,采用这般戏谑、调侃的方式,似乎有背赠别诗之正格。倘若考虑到何逊与友人相知之深,且孝绰又是一位“仗气负才”的倜傥之士;离别之际,以乐己悯人之语相赠,往往反而会伤了友人高傲的心。读者便可理解:诗人之将宽慰之情,借戏谑、调侃之语发之,不仅因了自身正沉浸在归乡的喜悦之中,更还表现了对友人心境的真诚理解和尊重。此种写法,在何逊《答高博士》诗中,亦有运用之例。
何逊的赠别之作,大多清丽婉切、“不尽缠绵之致”。像此诗这样风华明爽、亲切欢悦的,实为少见。原因大抵在于:此诗作于坎坷宦程的归家途中,触发了诗人心底对家乡故园最美好的忆念和深情——这正是深藏在人们心头的最亲切的情愫,一旦激荡起来,便无限动人。
“王明府”即何逊的同乡王僧孺,他在公元511年(天监十年)任兰陵太守(治所在今江苏常州西北),故称“明府”。但这时已因事被纠免官,在寒凉的秋夜寄诗何逊,表达了“思君不得见,望望独长嗟”的怀念之情(《寄何记室》)。何逊不久前也因作五字叠韵之句,被梁武帝斥为“不逊”,而离开朝廷,正在寻阳(今江西九江)作建安王萧伟记室,心情也不舒畅。
这首答诗,以日暮气象为背景。诗人办完了一天的公务,孤身一人来到江岸徘徊。那楚天寒江的苍茫暮色,由此展现在诗人眼前。“星稀初可见,月出未成光”两句,写仰视中的天空。这时天正向晚,暗青色的天穹上,才显现几颗稀疏的星。因为“稀”,虽已“可见”,毕竟还在隐隐约约之间,故诗人着一“初”字形容。东方的月儿,也已静静地升起在江天,但还是淡淡的,不如夜色中那样光采熠耀。这两句写景似乎平平,并无多少动人之处。但境界的构成须看总体,而且要有空间得以展开。这开头两句,正为诗人怀念友人的思绪,提供了一个星月初现的开阔而高远的空间。再与下两句融合,便境界立现。“澄江照远火,夕霞隐连樯”,写天空下的江景,清丽而又朦胧:薄暮时分,风静浪歇,江水一片清亮。顺着江面远望,还可见到有点点火光的闪耀。不知那是渔家在升火做炊,还是因为天色渐暗,已点上灯火?近岸处,则已停满了落帆息宿的航船。一抹晚霞,刚才还把船帆染得火红,而今已消隐在连绵的樯桅后面。这两句对仗工整,色彩明暗相衬,画出了一幅极美的江上暮景。前句以“澄江”辉映“远火”,从横向上点染远景,有一种恍惚缥缈的流动之感;后句以“连樯”遮隐“夕霞”,从纵向上勾勒近景,有一种突兀直上的肃穆之感。再衬以邃远天幕上稀疏的星,江火明灭中淡淡的月,正造出了美丽却又孤清的日暮之境。它的缥缈,它的肃穆,它的明丽中的暗淡,在孤寂的诗人心上,正可勾起对友人和故乡的悠悠怀思。接着两句,正从孤清的暮景转到了自身。“贱躯临不测”,写的是诗人的获罪于梁武帝,只因作诗“不逊”,便差点交付廷尉治罪。真令人为仕途风云的不测而寒栗;“玉体畏垂堂”,是联想到朋友,竟然因一桩小事,便遭纠举而免官。正如站在堂檐下,随时可被偶而坠落的瓦片击中一样,这仕宦生涯可真教人畏惧呵!这两句从自身写到友人,表现了对友人同遭不测际遇的关切和同情,诗行间流露着一种苍凉的悲愤感。现在,当诗人在暮色中独伫江岸之际,他的朋友则已免官还家,正对着“夜风”“寒水”,为怀想自己而独自“长嗟”。想到这里,诗人不禁在澄江、夕霞中泪水涔涔了。何况那朋友又正是他的同乡,这怀友之思中,倾注着诗人对故乡故水无限深切的思情。这就是“念别已零泪,况乃思故乡”所表达的复杂情思。诗人正是带着对遭遇不测的友人的牵念,与友人分离而不能执手相慰的伤情,以及自身同样仕途坎坷的忧愤和游宦天涯、难返故乡的悲凉,徘徊在江岸上,沉吟在暮色中,写下了这首动人的诗。
何逊作诗善为景语,“清巧”而“多形似之言”(《颜氏家训》)。心境平静时,便有“飞蝶弄晚花,清池映疏竹”这样幽清美好之景浮上笔端;就是在客思、归忧之中,也常有“岸花临水发,江燕绕樯飞”、“断岸平沙合,连山远雾浮”之类婉丽清远之景映衬。陆时雍《诗镜总论》称赞他:“其探景每入幽微,语气悠柔,读之殊不尽缠绵之致”。何逊写景,正善于描摹最能表现、映衬自身情绪的景致“幽微”处,造成一种景中心境,使情感的抒发“悠柔”而“缠绵”。这首诗写江上暮景,初读起来只见其清丽美妙,与后文的念别、思乡之情似无关联。细细涵咏,读者便可感受到景中所包含的一种孤清落寞心境。随着诗人俯仰江间的“远火”、“连樯”,天穹的淡月疏星,读者只觉得那孤清落寞的悠悠思情,正在江天之间扩散、弥漫,终于与这苍茫的暮色融成一片。张纮称何逊能“出雄浑于婉丽”(《何水部集·跋》);其实,他更多的则是“于清远寄苍凉”。
虽说是匆匆相聚、各奔前路,两人的心境却颇不相同:刘孝绰于上一年由荆州返京,因事免官;而今又得远赴郢州(治所在今武汉),任安成王萧秀记室。在拜别友人之际,难免有一种“游子倦飘蓬,瞻途杳未穷”(《答何记室》)的苍凉之感。
何逊则恰恰相反:自公元510年(天监九年)得罪梁武帝,外放江州任建安王萧伟记室,已近五年。此时却是快浪轻帆、“南还”京都,心境之愉悦自不待说。故此诗虽为别友之作,开笔却一无哀慨伤怀之语:“一官从府役,五稔去京华”——在兴奋之中,就是忆及坎坷的往事,也是愉快的。这五年的府役生涯,曾带给他多少“笼禽恨局促”的苦闷。在一个个落霞低沉的黄昏,他曾多么久久地徘徊于浔阳江岸,发出过“无由下征帆,独与暮潮归”的兴叹;每逢有人返京,他就禁不住思情激荡,以至吟出“安得生羽毛,从君入宛许”的企羡奇句。而今,五年的幻思终于变为现实:一叶飞驶的船帆,载着他追过湍急的春流;举目远眺,朝夕思念的家园,似亦隐隐可“望”。读者从“遽逐春流返,归帆得望家”的舒快节奏中感受到的,正是诗人那一颗无法按抑的、喜悦之心的跳荡。
而况江上的景色又如此美好:清澄澄的江水,不着一点风色,静静地淌向碧莹莹的远天。朝日喷薄,刚才还映得江花如火;转眼间已跃上高天,徐徐聚敛起缤纷的霞彩。当诗人的目光,从辽远、绚烂的江天转向近岸,扑入眼帘的,又别是一种生机蓬勃的景象:遍岸的野荠,竟毫不畏怯早春的寒意,纷纷绽生出嫩绿的新叶;村头的老梅,在料峭的风中迎来了春日,便又欣慰地向大地,飘坠一片红丽的“落花”——这是生命之欢快呼吸,还是春天之嫣然微笑?再俯看水中,正有欢乐的鱼群逆流而进,它们也急着返回上游的故居?水面的浮木(楂)上,忽然有鸟儿飞来停息,这可爱的鸟儿,是否也厌倦了孤单的远行?清人王夫之指出:“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天末静波浪”六句,展示烟霞、岸荠、落花、游鱼之美,固然清丽、灵动,显示了何逊写景善为巧似之言的妙处。但它又不尽是景语:在清莹莹、红火火的波光霞彩映照之中,读者分明还“看”到了一位独伫船头、衣衫飘飘的诗人身影——他那仰观俯览、微笑不语的欣喜之情,似乎正伴着“岸荠”延伸,随同落花纷扬,而与“游鱼”、“独鸟”一起浮漾:这大概正是“景”中蕴“情”的好处吧!
江景之美好,给归途中的诗人带来了如许清新的快意。但诗人此刻最向往的,毕竟还是即将抵达的京都故园。何逊在建康的寓居之地,大约是在城西,故诗中借汉代的“平陵”(昭帝之陵,在咸阳西北)为喻;诗人家居期间,栽植过菜蔬瓜果,正与汉初邵平种瓜“青门”(长安东门)的隐居生活相似——那故园的柏影,栽瓜浇灌的晨光暮霭,还有连墙接垣背对的曲曲田径,长长村墟紧挨的狭窄街巷:这就是诗人梦魂牵萦的家园风光。此刻,它们竟全都历历如画地浮现在了诗人眼前,显得非常亲切。恍惚之际,这归途中的涛声、帆影,也全幻作了家园的墟烟、犬吠;而诗人也似已置身在和蔼的村邻父老之间,正兴致浓浓地扳谈着“谷稼”的长势、“桑麻”的采绩。读者当然明白:这一切都不过是诗人归途中企领悬想的“虚境”。唯其如此,才更动人地表现出,此刻诗人已怎样沉浸在“寝兴从闲逸,视听绝喧哗”的如梦如幻的美好展望之中。明人胡应麟称,何逊“摅写情素,冲淡处往往颜、谢遗韵”(《诗薮》)。其实,何逊之“冲淡”有时更接近于陶渊明。上述八句对家园生活的怀想,正隐隐有陶渊明《归园田居》诗的韵致。
当诗人为归家在即情意激荡之际,友人却正满怀去京远宦的愁思。在此分手的时刻,该怎样宽慰这位友人呢?读过何逊“以我辞乡泪,沾君相送衣”的人们,会猜想诗人之落笔,定将异常凄切的吧。谁知此诗之转入叙别,竟充满了戏谑、诙谐之趣。从何逊另一首《嘲刘郎》可知,刘孝绰不仅家境阔绰,而且颇好“玉钏”、“姹女”之乐。那么,他前一段的免官家居,正是提供了“夫君日高兴,为乐坐骄奢”的机会。室中时有倾国倾城的美人坠佩,门外更多达官显宦的车辙相接——在“五稔去京华”的诗人看来,孝绰“入塞”后这种云蒸雨注式的享乐生活,过得已够长久的了;正可找一点外差,去透透新鲜空气。所以此次离京,只不过暂时外出趟一点“泥沙”,不须在“临川”握别之际,怏怏咨嗟。
对友人的宽慰,采用这般戏谑、调侃的方式,似乎有背赠别诗之正格。倘若考虑到何逊与友人相知之深,且孝绰又是一位“仗气负才”的倜傥之士;离别之际,以乐己悯人之语相赠,往往反而会伤了友人高傲的心。读者便可理解:诗人之将宽慰之情,借戏谑、调侃之语发之,不仅因了自身正沉浸在归乡的喜悦之中,更还表现了对友人心境的真诚理解和尊重。此种写法,在何逊《答高博士》诗中,亦有运用之例。
何逊的赠别之作,大多清丽婉切、“不尽缠绵之致”。像此诗这样风华明爽、亲切欢悦的,实为少见。原因大抵在于:此诗作于坎坷宦程的归家途中,触发了诗人心底对家乡故园最美好的忆念和深情——这正是深藏在人们心头的最亲切的情愫,一旦激荡起来,便无限动人。
“王明府”即何逊的同乡王僧孺,他在公元511年(天监十年)任兰陵太守(治所在今江苏常州西北),故称“明府”。但这时已因事被纠免官,在寒凉的秋夜寄诗何逊,表达了“思君不得见,望望独长嗟”的怀念之情(《寄何记室》)。何逊不久前也因作五字叠韵之句,被梁武帝斥为“不逊”,而离开朝廷,正在寻阳(今江西九江)作建安王萧伟记室,心情也不舒畅。
这首答诗,以日暮气象为背景。诗人办完了一天的公务,孤身一人来到江岸徘徊。那楚天寒江的苍茫暮色,由此展现在诗人眼前。“星稀初可见,月出未成光”两句,写仰视中的天空。这时天正向晚,暗青色的天穹上,才显现几颗稀疏的星。因为“稀”,虽已“可见”,毕竟还在隐隐约约之间,故诗人着一“初”字形容。东方的月儿,也已静静地升起在江天,但还是淡淡的,不如夜色中那样光采熠耀。这两句写景似乎平平,并无多少动人之处。但境界的构成须看总体,而且要有空间得以展开。这开头两句,正为诗人怀念友人的思绪,提供了一个星月初现的开阔而高远的空间。再与下两句融合,便境界立现。“澄江照远火,夕霞隐连樯”,写天空下的江景,清丽而又朦胧:薄暮时分,风静浪歇,江水一片清亮。顺着江面远望,还可见到有点点火光的闪耀。不知那是渔家在升火做炊,还是因为天色渐暗,已点上灯火?近岸处,则已停满了落帆息宿的航船。一抹晚霞,刚才还把船帆染得火红,而今已消隐在连绵的樯桅后面。这两句对仗工整,色彩明暗相衬,画出了一幅极美的江上暮景。前句以“澄江”辉映“远火”,从横向上点染远景,有一种恍惚缥缈的流动之感;后句以“连樯”遮隐“夕霞”,从纵向上勾勒近景,有一种突兀直上的肃穆之感。再衬以邃远天幕上稀疏的星,江火明灭中淡淡的月,正造出了美丽却又孤清的日暮之境。它的缥缈,它的肃穆,它的明丽中的暗淡,在孤寂的诗人心上,正可勾起对友人和故乡的悠悠怀思。接着两句,正从孤清的暮景转到了自身。“贱躯临不测”,写的是诗人的获罪于梁武帝,只因作诗“不逊”,便差点交付廷尉治罪。真令人为仕途风云的不测而寒栗;“玉体畏垂堂”,是联想到朋友,竟然因一桩小事,便遭纠举而免官。正如站在堂檐下,随时可被偶而坠落的瓦片击中一样,这仕宦生涯可真教人畏惧呵!这两句从自身写到友人,表现了对友人同遭不测际遇的关切和同情,诗行间流露着一种苍凉的悲愤感。现在,当诗人在暮色中独伫江岸之际,他的朋友则已免官还家,正对着“夜风”“寒水”,为怀想自己而独自“长嗟”。想到这里,诗人不禁在澄江、夕霞中泪水涔涔了。何况那朋友又正是他的同乡,这怀友之思中,倾注着诗人对故乡故水无限深切的思情。这就是“念别已零泪,况乃思故乡”所表达的复杂情思。诗人正是带着对遭遇不测的友人的牵念,与友人分离而不能执手相慰的伤情,以及自身同样仕途坎坷的忧愤和游宦天涯、难返故乡的悲凉,徘徊在江岸上,沉吟在暮色中,写下了这首动人的诗。
何逊作诗善为景语,“清巧”而“多形似之言”(《颜氏家训》)。心境平静时,便有“飞蝶弄晚花,清池映疏竹”这样幽清美好之景浮上笔端;就是在客思、归忧之中,也常有“岸花临水发,江燕绕樯飞”、“断岸平沙合,连山远雾浮”之类婉丽清远之景映衬。陆时雍《诗镜总论》称赞他:“其探景每入幽微,语气悠柔,读之殊不尽缠绵之致”。何逊写景,正善于描摹最能表现、映衬自身情绪的景致“幽微”处,造成一种景中心境,使情感的抒发“悠柔”而“缠绵”。这首诗写江上暮景,初读起来只见其清丽美妙,与后文的念别、思乡之情似无关联。细细涵咏,读者便可感受到景中所包含的一种孤清落寞心境。随着诗人俯仰江间的“远火”、“连樯”,天穹的淡月疏星,读者只觉得那孤清落寞的悠悠思情,正在江天之间扩散、弥漫,终于与这苍茫的暮色融成一片。张纮称何逊能“出雄浑于婉丽”(《何水部集·跋》);其实,他更多的则是“于清远寄苍凉”。
作者何逊资料
何逊,南朝梁诗人,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省兰陵县长城镇)人,何承天曾孙,宋员外郎何翼孙,齐太尉中军参军何询子。八岁能诗,弱冠州举秀才,官至尚书水部郎。诗与阴铿齐名,世号阴何。文与刘孝绰齐名,世称何刘。其诗善於写景,工于炼... 查看详情>>
作者何逊古诗作品: 《《南还道中送赠刘谘议别诗》创作背景》《《夕望江桥示萧谘议杨建康主簿诗》赏析》《《答高博士诗》注释译文》《《送韦司马别诗》赏析》《《扬州法曹梅花盛开》创作背景》《《南还道中送赠刘谘议别诗》鉴赏》《何逊的诗词与苏九德别(宿昔梦颜色)全诗翻译_与苏九德别(宿昔梦颜色)赏析》《何逊的诗词临行与故游夜别(历稔共追随)全诗翻译_临行与故游夜别(历稔共追随)赏析》《何逊的诗词行经孙氏陵全诗翻译_行经孙氏陵赏析》《何逊的诗词送韦司马别全诗翻译_送韦司马别赏析》